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

  • 教学
  • 2024-03-09 11:41:07
  • 1388

⓵《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有感(六)
   复习内容:第三、四章节
 
   第三章《明确目标》提到了“标准制定”和“解析标准”等问题。 我想,我们的教学在“标准制定”这方面不需要太费脑筋,因为我们有《课程标准》,只要我们的课堂严格按照标准来设计就不会有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存在了。 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就要思考“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的问题。 拿我们的语文课来说,我们有阶段性的目标——每个年段在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达成什么样的标准,在《课程标准》上写得很清楚,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贯彻和执行力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好好研读课程标准,严格执行标准。
   有的人可能认为“解析标准”是有一定难度的。 的确,对标准的解读非常容易出现偏差,要么拔高了要求,要么降低了要求。 达不到目标的要求显然是不行的。 就拿语文来讲,要想把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准确,在“解析标准”的过程中,我们就要看明白单元导语,语文要素,融会贯通课后题要求和梳理好交流平台中的知识点,把握好这些,对于我们“解析标准”是大有帮助的,这样才会让我们的教学“回家”。
   第四章的导语非常有意思,懂了,动了,完全是一回事!初看,有点荒唐;细细一咀嚼,呀,果然是有道理的。
   文中清楚地阐释了理解六侧面,即能解释、能阐明、能应用、能洞察、能神入、能自知,这六个侧面表现了迁移的能力。 从评估的角度来看,这六个侧面为理解提供了多元化的指标,因此能够引导评估的选择和设计以达到理解目的。 从更广泛的教育视角来看,这些侧面表明:在旨在促进知识迁移的教学中,完整且成熟的理解,理想情况下是指理解六侧面的全面发展。
    说说对神入的理解,神入是指感受到别人的情感和世界观的能力。 即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摆脱个人反应转而去获取别人反应的能力,这也正是口语中所说的“理解”的最普通的意思。 这不是单纯地对我们难以控制的事情的一种情感反应和共鸣,而是有意愿地尝试他人之所感,看他人之所看。 我在讲解第七单元的《寻物启事》这一内容时,因在第二单元已讲过《通知》的书写格式,在教学中我采用对比法,让学生在对比观察中,区分这两个应用文在书写格式上的异同点,很快,学生们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书写格式掌握的似乎还不错!我趁热打铁,赶紧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并一一到我跟前检查落实。 当曾××同学的拿着她写好的《寻物启事》,给我看时,真是让人大吃一惊,她的《寻物启事》,纯属于自创,完全不符合题意。 我当时很是冷静,把她叫到我跟前,询问情况后,得知她课上走神了,没有认真倾听课堂所学的内容,导致出现此类情况!
   事后,我对自己说,还好今天没有大发雷霆,换位思考给予学生温暖,相信通过这件事情,这位同学今后上课一定会更加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