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 > 正文

课程目标持续性和递进性的区别

  • 课程
  • 2024-04-15 19:29:32
  • 8749

⒈新课标下的教学,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递进性、系统性、生成性?

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细化了六组学习任务这六组任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语言文字的采集与分离”,这是基础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 团体;“实践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新表达”、“思辨阅读与表达”为发展性学习任务组;

第三级有“全书”“阅读书籍”和“跨学科学习”是学习任务的扩展组。 这三个层次、六组任务构建了汉语课程的内容“架构”。 该组任务具有情景性、实践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通过对一定语言要素的多层次训练,培养学生的可操作能力。

,将文本知识转化为生活知识。

程老师结合三个案例,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创设情境、分层设计任务来实现教学目标,给老师一个很好的借鉴。 老师们针对一些疑惑,就翻转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小组学习任务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⒉课程编制的三个层次

计划准备的三个级别是:

计划目标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有整体性、逐步性、连续性、层次性和渐进性。

总体目标:广义的项目目标的意义在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这是一个比较广阔的视角,涵盖了各个层面。 这是教育意图,包括“教育政策”、“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包括学校层面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 。

狭义课程目标:狭义课程目标的含义在于教育内部教育与学生的关系。 这是一个比较狭隘和具体的视角。 。 覆盖范围很具体,主要指“教育目标”。 狭义的课程目标不包括“教育政策”,而仅包括“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直接受到教育目的和培训目标的限制和影响,是我们课程和教学期望的结果。

泰勒模型是美国心理学家R.W.泰勒提出的程序评价模型。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基本原则》(1949)一书中首次提出,应根据课程目标制定“合理”的课程计划,即根据预定的目标和目标选择内容和教学方法。 然后进行评估。 教学的改进应该是系统性的,直到实现既定目标。

泰勒模型注重目标、有效性和行为控制,强调通过控制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来促进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 它是一种有组织、系统的程序设计。 过程。 将评估整合到课程设计过程中提供了一种可用于修改课程计划的反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