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教学方法中情境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 教学
  • 2024-06-10 11:53:10
  • 9769
+▽+运用情境教学法的要求1、真实性原则: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本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和态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因此,建构主义十分注重情境的真实性,极力主张:如果要求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就必须要求学习和应用的情境具有真实性。
2、实效性原则:一个短小的故事、几个有思考性的问题、一次操作、一次实践活动、一次小比赛甚至开门见山的做几道数学题等都会激发兴趣,唤起他们的参与情感,激活他们的思维,目的是为了他们更好的学习,而不是为营造表面的情景而“作秀”或非得讲故事、买东西不可。 所有的情境创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简洁、明快。 如果只是作了表面文章,看上去热闹,实则苍白,浪费课中珍贵的学习时间。
3、生活性原则: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背景。 数学教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然而大多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 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设计生活化的导入情境,可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能够激发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
4、趣味性原则: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行为往往受兴趣影响很大。 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诺所言: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因而导入阶段设计应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关注学生兴趣。 可采用故事导入、谜语导入、游戏导入等,也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导入。
5、启发性原则:能诱发疑问和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导入要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从始而疑之,继而思之,到终而知之。 这就应在导入阶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愤悱”之情。 ∪▂∪运用问题情境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①形式上的新异性。 情境是学生感知事物关系和过程的刺激物一旦情境在学生眼前呈现就成为学生的感知对象。 但是如果情境是常见的、多次重复的东西则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在创设某种问题情境时必须首先考虑情境的新异性尽量使学生获得新的感受借以激发学生观察和研究情境的热情。

②内容上的生动性。 情境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开拓思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提出一些典型而深刻的问题并为之创设一个新鲜的情境造成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心理情态这对于激发学生思维是有积极意义的。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不仅有赖于形式上的新异性更重要的是内容上的生动性。 要使学生在对问题情境进行观察和思考时不仅从中受到教育与启发而且还得到认识事物的乐趣。

③方法上的启发性。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神情动作、语言文字、音乐、图画、电影、直观教具、模拟实验、参观、实习等。 情境本身不是教学目的而只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手段。 因此在具体实施情境教学法时必须从教材特点和教学目的出发注意方法上的启发性使学生在感知和理解情境时从中受到启发、发展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