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 > 正文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最新版

  • 课程
  • 2024-04-15 23:02:14
  • 8926

一、课程性质
历史课程是构建国家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育并举的全面育人课程。 历史课程通过对历史事实、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思想、历史文化等历史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历史课程,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
(1)史料实证能力:能够运用史料进行历史考证和史实辨析,形成科学、理性的历史判断。
(2)历史思维能力:能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时空背景下进行思考,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形成历史发展的总体观念和历史辩证思维能力。
(3)价值理解能力:能够从历史发展中理解和感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意义,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4)跨文化理解能力:能够认识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历史差异和联系,形成宽广的视野和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
(5)史学方法能力: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史学流派,能够运用史学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三、课程内容
高中历史课程分为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两部分。
必修部分:
(1)中国古代史
(2)中国近代现代史
(3)世界古代史
(4)世界近代现代史
选择性必修部分:
(1)中国古代史选修
(2)中国近代现代史选修
(3)世界古代史选修
(4)世界近代现代史选修
四、教学要求
历史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中应注重以下要求:
(1)注重史料实证,培养学生史料意识和辨析能力。
(2)注重史学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3)注重问题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4)注重价值引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注重跨文化理解,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
五、评价体系
历史课程评价应以能力立意,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全面考查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能力、价值理解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史学方法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评价方式包括平时表现、课堂提问、作业、小测验、专题探究、期末考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