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 > 正文

简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 课程
  • 2024-04-15 19:33:12
  • 4502

+▽+简述课程设计的模式
泰勒是美国乃至世界教育领域最杰出的研究学者之一。 他在总结“八年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步骤和方法,即泰勒原理(目标模型)。 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揭示了课程准备的四个阶段: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泰勒在其里程碑式的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中建议,在规划课程时,必须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学校应该实现什么教育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提供哪些教育经验?
如何有效地组织这种教育体验?
我们如何确定这个目标是否已经实现?
这四个问题后来被许多课程学者认为是课程设计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它们代表了课程设计的四个重要部分:课程目标的选择、学习经验的选择和组织、评价。 在泰勒的课程设计中,目标受到高度重视,目标在整个课程设计中起着核心和指导作用。 因此,以泰勒模型为代表的一系列课程设计模型都可以作为目标模型。
在泰勒的设计模型中,课程目标有三个来源:学生、学校外的现代生活、学科内容通过这三个来源,得到通用的课程目标,然后通过学校才通过两个过滤“筛子”的教育哲学和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特定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描述必须清晰、明确且易于管理泰勒认为任何目标都应包括行为和内容方。 目标确定后,就该选择、组织和评估学习经历了。 泰勒所谓的学习体验是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泰勒提出了五项原则,作为选择这种学习体验的依据:学习体验让学生有机会实践目标所包含的内容,让学生从实践目标中获得满足感;反应在经验上,应该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 有许多特殊的经验可以用来实现相同的课程目标,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关于学习经验的组织,泰勒提出了连续性、程序性和整合性三个指标。 连续性是指课程中主要内容的重复叙述,是指基于先前学习经验的下一个学习经验,是指课程中不同学习经验之间建立关系。 评估是泰勒模型中的最后一步,它不会在整个课程完成后发生,而是已经在规划过程中发生。
泰勒之后,许多课程学者在接受的基础上发展了泰勒模型,但总体上并没有偏离这一目标模型的理念。
但是,目模型由于自身的弱点也受到了不少批评。 代表性的观点包括:目标模型基本含有管理和控制意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自主开发;很多学习最终不一定会表现为外显的行为,比如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等。 针对这种批评,学者们提醒我们,在使用目标模型时,首先要考虑其对不同学科的适用程度,同时还要注意其对不同内容的适用程度。 对于注重基础知识和简单技能的科目根据所学习的科目或内容,目标模型更合适。 对于不适合采用目标模式的科目和内容,要坚持学生兴趣优先的基本原则,从其他课程设计模式中吸收合理因素,使设计的课程最有利于所有人。 ——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