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 > 正文

课程的几大要素

  • 课程
  • 2020-09-03 10:57:18
  • 4959
本文目录一览

1、课程一般包括哪几部分,有哪些要素?

课程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科书是其主要部分)。

三者关系见图中表格

拓展资料: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和学周安排。 其中,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写的、有关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展开。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教材可以是印品,也可以是声像品。 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课程”一词在我始见于唐宋期间。 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 ”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远。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 虽然他对这里的“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 这里的“课程”仅仅指学习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

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的施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见于英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 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

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ofstudy),简称学程。 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牛津字典、美韦伯字典、《际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DictionaryofEducation)都是这样解释的。

但这种解释在当今的课程文献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Currere”一词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这样理解课程的着眼点就会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就会得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

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

2、课程四要素是什么?

对于课程的阐释,比较经典的是课程四要素:课程目标、课程、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这为课程设计提供了架构,但仍然未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本质。 有把课程解释为“应该教什么”,侧重于陈述性知识;有把课程解释为“应该设计一个怎样的学习过程”,侧重于程序性知识。 这些仍然没有阐明课程本身存在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课程的本质需要回到课程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意义中去找寻。 课程之所以产生和存在,从深层次上讲,是在回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和的内在发展需求。 因此,课程的本质需要回到“是怎样成的”这一层面来深入探讨。

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关键是动力,即潜意识里不断推动一个朝着某个方向前进的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种动力是“成就感”:在精神生活和智力活动中,当一个经历了认知冲突的痛苦与黑暗,终于战胜困难完成使命的时候,就获得了一种无可比拟的成就感。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我们可以找到与成就感观点相似的论述——尊严和自我实现。 一旦尊严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实现,生命就会迸发出难以置信的力量。

课程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在生活中,特别是在精神生活和智力活动中,去“承担使命—经历黑暗—战胜困难—获得成就—赢得自信与尊严”,然后多次螺旋式循环。 课程设计与实施所关注的,应该是一个个鲜活的,应该是如何让生命最大可能的丰富与卓越,而那些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知识、社会文化知识——都是作为生命成的必要道路而存在的。

澄清了课程的本质,再重新来看教师的课程、学校的课程,就会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穿越蕴含挑战性任务的问题情境和知识丛林,经历认知冲突的黑暗和认知重构的历险,从而不断实现自我建构、自我增值、自我壮大的过程。

如果把这一过程表述为“英雄的旅程”,那么“英雄”的隐喻恰恰是自我实现的意蕴。 在接触、承担和完成具有挑战性任务使命时,生命个体经历了历险与转承、探索与、突破与超越等一系列过程,这正是生命活动的自主扬弃和自主建构。

良好的教育应该引导学习者在知识世界与真实情境之间反复穿越,并在这种反复穿越中把知识的世界、情境的世界和生命的世界融通为同一个世界。

课程的全新建构可以预见的样子大约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山川为课堂,引天地入胸”,那么“生活如何成为教育”“社会如何成为学校”“世界如何成为教材”“山川如何成为课堂”?这些问题仍然是未来的课程建构和课堂教学所面临的挑战。

3、课程的基本要素是()。

【答】:C
课程主要由课程目标、课程、课程组织和课程评价四个要素组成。 故答选C。

4、课程四要素是什么呢?

课程四要素是课程目标、课程、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对于课程的阐释,比较经典的是课程四要素:课程目标、课程、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这为课程设计提供了架构,但仍然未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没渣困程本质。

有把课程解释为应该教什么,侧重于陈述性知识;有把课程解释为应该设计一个怎样的学习过程,侧重于程序性知识。

课程要素定义

课程的组成单位。 是研究课程组织结构所必须考虑的因素。 在一种课程中,基本的单位是ILO,即一个预期的学习结果,指某一项具体的枯念知识、一个专门的技能或一种特定的情感,也可称微观课程要梁巧素。 它可以从教科书中找出来,或者从教学过程中引申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