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 > 正文

游戏化课程的理念与实践

  • 课程
  • 2024-06-23 15:30:42
  • 4602
1、幼儿园怎样才能做到课程游戏化、游戏课程化?

课程的游戏化。 游戏课程是一种结构松散甚至非结构化的课程模式,不需要教师专门设计教学活动。 课程游戏化和游戏化课程保持了课程的理念。 它以儿童的自然发展和儿童的一般能力为基础,遵循儿童发展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贪玩的天性,通过玩耍和游戏,可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使儿童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促进儿童体、智、德、美能力全面发展。 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现场表现、素质和专业技能,能够随时应对活动中的突发事件,能够及时解决孩子们在游戏中和教师本人遇到的问题。 应以启发者和诱导者的身份出现,以伙伴的角色来解决问题并与孩子互动。 课程教育的形式可以采取个人、集体和小组三种形式,以形成性评价为支柱。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离不开游戏,但更要注重游戏与教学相结合,而不仅仅是游戏或教学。 这两者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两个极端。 要实现游戏与教学的优化结合,前提是要充分认识游戏与教学这两类活动各自的性质和价值。 从形式上可以分为:独立式、插件式和集成式三种类型集成式是一种高级形式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很难区分什么是游戏,什么是教学。 教师要善于把握幼儿的思想感情,灵活处理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计划与幼儿的利益需求之间的冲突。 所选内容符合孩子的经历。 活动的主题由孩子发起,或者孩子和老师共同确定学习目标。 动机是由孩子们在某一天的需求给出的,孩子们看到了很多蚂蚁,有很多蚂蚁聚集在一起讨论等等。 教师可以为此组织一次学习活动。 教学活动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活动区活动、探索性主题活动和方案教学等方面。

2、学习课程游戏化心得体会我学习“课程游戏化”的体会近日,教育局领导组织带领我们基层教师学习“课程游戏化”的相关活动。 我有幸参加并观摩了相关活动。 更有幸聆听了XX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__教授关于《课程游戏化》的讲座。 通过这次学习,我对课程、游戏、课程游戏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新的解读。
在此之前,我认为“课程游戏化”的颁布实施意味着旧课程体系的终结。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了解到《大纲》与《指南》、《课程游戏化》的要求是一致的、相互融合的。 《幼儿园工作条例》中提出了“游戏是基本活动”的问题。 所谓基础活动,就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常常困惑如何平衡“教与玩”。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了直白地体现游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存在。 我们通常只插入一些游戏。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困惑为什么孩子对教学活动缺乏兴趣,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学习。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课程游戏化应该从质量的角度考虑,从孩子获得完整体验的角度考虑,从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角度考虑。 简单来说,课程游戏化就是让幼儿园课程更贴近生活,更生动、更有趣,活动形式更多样化。 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交流和表达自己,孩子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根据余永平教授的讲座,我反思了自己的发现。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虽然中年儿童在教学过程中也能注重体现游戏化,但在活动中却无法体现以儿童为主体的自主游戏。 因为害怕孩子不会玩、玩不好、玩危险,所以在玩的过程中,我常常没能体现出孩子的自主性。 这类游戏往往只是在我的掌控下“听我的,玩我的”!因此,孩子在玩耍时往往没有自我意识,只是在我的控制下被动接受。 用余永平教授的话说,游戏不是教学。 不需要老师去“指挥”和指挥。 因为教师过度指导,成为“导演”,孩子在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和创造力就会丧失。 因此,必须合理引导游戏。 ,要融入课程文化,形成习惯。
课程游戏化关键是老师,重点是孩子。 孩子的行为总能反映出老师的思想和行动。 课程游戏化的核心追求是让孩子主动参与活动过程并充分探索、交流和表演,使孩子不断丰富和发展新的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不是老师说什么、做什么,而是孩子说什么、做什么。 做什么。 好的幼儿园课程会不断激发孩子的兴趣,产生新的活动,让孩子专注于当前和正在进行的行动。
这次专题学习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行为。 日常教学中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珍惜孩子有限的童年生活,探索优质的幼儿园课程。 。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反思。 余永平教授提出的一些解决方案给了我启发和思考。 在今后的教学管理中,我会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学习先进理念,与孩子们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