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 > 正文

2011语文课程标准印版

  • 课程
  • 2022-06-27 12:59:55
  • 5678
本文目录一览

I、重读《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一)

近段时间读吴松超老师的《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中一再强调老师写教一定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 中考方也指出:考试命题。 依据各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
用命题倒教学必须按课标要求教学,教什么,考什么?
现在取消考纲,要怎么备考?唯一就是研究课程标准,熟悉近三年中考,用好课本,精选习题训练。
“教什么”就是由课标规定,所以日常教学就得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目标、实施等方面严格遵照执行课程标准,中考试题命也必须依据课标。
2011版课标包括前言,课程目标与,实施建议三部分。
一、前言
1、课程性质。 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2、课程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课程设计思路。 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语文运用的实践。
二、课程目标与
这里仅记录初中阶段目标。
1、对课标中的识字与写字,特列出注意要点:
每课后列出的生字、生歼汪判词表;认识常用汉字(包括音、形、义)写到文中相应位置,熟练使用《新华字典》,独立识字;平时易错读(写)的字词,及时整理到“纠错本”上,熟练书写正楷字。 ;不清楚出一定要查字典。
2、阅读。 阅读一般现代文速度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熟练运用略读氏改和浏览的方法。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陵历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会文本的意思。 ,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诵读古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
随文学习基本词汇、语法知识,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搜集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定自己的阅读计划。

II、说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汉语拼音学习目标的定位是什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汉语拼音的课程目标提出了如下要求:学会汉语拼音。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将学习目标定位在拼读音节而不特别强调直呼音节,书写音节而不是默写音节上。

III、《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二“课程性质”解读

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 工具性与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解读】
    语文课程是综合性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 学习母语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满耳皆汉语,满眼皆汉字,处于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 这就使得学习语言既有优越的条件——无与伦比的语言环境,又有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 语文课程又是与现实生活天然联系的课程,自然风、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凡现实生活中有的适合语文课程的,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语言文字的课程。 语文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语言文字。
   《课标》指出:工具性与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其核心词是“统一”,因此如何做到“统一”应是语文教材始终的追求。 那么统语文教材是如何贯彻落实“工具性与文性统一”这一课标核心思想呢?最主要的就是要让老师用这套教材,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无论是从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还是科学教育、审美教育,一切都要在语文的框架内进行。 下面我以统教材一年级上册为例,从开学第一课、选文、课后练习设计三个方面,来谈一谈统语文教材是如何体现语文课程性质的。
   开学第一课。 一年级上册第一课是《我上学了》。 童离开家庭,离开园,进入学校学习,角色发生了转换,对自我需要有一个新的认识,同时也面临对新环境的心理适应。 排入学教育这部分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地完成角色的转换,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入学教育以童的口吻“我上学了”引童走进学校生活,凸显了童的主体地位。 分为“我是中”“我是小学生”“我爱学语文”3部分。 这3部分有着较强的逻辑关系:从“我是中”身份的认同,到“我是小学生”角色的转换,再到“我爱学语文”学科的定位,将情感熏陶、习惯养成与语言学习进行了有机整合。 通过《我爱学语文》,让学生把爱学语文作为一个切入点,这样一来自然也会爱学其他学科,最终也就达到了爱上学的目的。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第一堂语文课是“地基”,如果能让他们对语文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能他们的语文之窗就此开了。
   选文。 一年级上册除了拼音、识字单元外,体裁方面涉及到童诗、歌、古诗、童话、寓言故事等,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其中歌也占了很大的比例,我们知道,我优秀的语文教育传统就是让孩子从小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因为这些读物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而且易于背诵,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 我们在学习拼音和识字时,也以歌为支撑,体现了形式与的统一,即工具性与文性的统一。
   课后练习设计。 课后练习基本上沿“工具性与文性统一”的思路设计,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解、体会情感的同时,加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 比如《秋天》一课,课后第二题“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自然段是文章表达意思的基本单位,它有明显的标志: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有两个空格,根据这个特点,让学生认识了自然段。 比如在第10课《大还是小》一文,课后题的第二题“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这是引导学生联系童生活,关注童成。 而且在课后练习中多次出现“说一说”,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说理解,说感受,把语言学习和理解有机结合在一起,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的能力。 课后练习建议当堂完成,这样课后学生就可以去自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