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 > 正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01版

  • 课程
  • 2024-09-28 20:36:40
  • 5253
本文目录一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与旧版的《课标》有哪些不同?

增强课程目标的适切性和教学实施的可作性
有的部分原先设定的目标难度过高,需要适当降低;有的地方需要补充说明,要强调改变繁琐的教学过程和过于理性、抽象的要求;有的地方要修改对“目标”、“建议”的表述,力求使各学段目标的梯度和层次及有关表述更加清晰;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还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 例如,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对于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也需要做一定的调整和补充。
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偏差,如阅读教学中“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集体讨论代替个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明确要求改正和防止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什么?

标准如下: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近代至当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历史演变

近代至当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历史演变为1902年版、1951年版、1978年版、2021年版。

1、1902年版:

在我近代教育史上,1902年版的《小学语文教学纲要》是第一个全面规划小学语文教学的法规。 它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以“识文断字、说文解、读出音节、能书写字、能小试”为基本目标。

2、1951年版:

1951年版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在新中成立后的第一份教育法规,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让学生能够认识3000个汉字。 它重口语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 教育目标是“说、读、写、做”,学生需要达到当时社会的要求。

3、1978年版:

1978年版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开放后家教育政策调整的成果。 它重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强调对语言的“识别、理解、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识字、用字、写字、诵读、讲演等方面全面发展。

它是新世纪教育的重要成果。 它强调文化素养和文精神的培育,注重学生的思维、情感的发展。 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各种思维能力,如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培养文化素养,如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等。

4、2021年版:

2021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全小学教育大纲修订后,重新修改发布。 它体现了当前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的、有创造性的语文素养,其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引未来的重点。 增强情感素质,如品德、文关、对生命的尊重等。

在教学上,注重阅读素养、写作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应有个性化的、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同时,加强对中语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帮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