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语文教学思路怎么写

  • 教学
  • 2024-09-28 14:26:02
  • 3351
本文目录一览

一、【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思路】语文教学思路范例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地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学习成为学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种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和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和实践性,更加强调和重学习方法的掌握,使学生学会学习,热爱学习,改变了原有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动学习方式。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精心设计问题,发探究学习的欲望,培养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去问题,使他们产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热切期望,并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引导他们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如《少年闰土》一课,我先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质疑:作品主公既然是闰土,为什么课文题目为《故乡》?作者通过描写闰土要表达什么思想?引导学生分析闰土其实是辛亥革命后中农民的一个代表物。 小说通过对闰土少年时期和成年后生活和精神变化的描写,揭示了农民在“多子、饥荒、苛、兵匪、绅”的折磨和封建观念的蚀下承受的深重灾难和格的伤。 作者深情地希望他们走出一条新的“路”,希望他们的后辈有“新的生活”。 这样,自然而然地揭示了《故乡》的主题,学生对作品的背景资料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兴趣才能得到充分发,求异思维、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
  二、创建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为此,我们应积极为学生创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 如学习鲁迅的《故乡》,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读课文,然后将课文中的难点或疑点提出来。 经仔细研读,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 教师则根据教学目标,筛选出诸如“闰土前后性格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杨二嫂为何从‘豆西施’变为‘圆规’?”“‘我’为何两次在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四为一组开展讨论,找依据回答问题。 这种在比较中探究学习的关键是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说出理由为要求,以强化思维为训练程序,让课堂上每一位学习者(包括教师)都成为研究者。 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中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一篇文章的主题意蕴,是指导学生走上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起步阶段。 例如,传统的观点都认为《古代英雄的石像》这篇童话,表达的是石块们追求平等、真实、有意义的生活的理想,同时也讽了像石像那样骄傲自大、脱离群众的。 但是,如果我们把那些做了台子的石块们所表达的那种不平衡的心理作为批判对象的话,我们就会对英雄石像的倒掉像那位雕刻家一样痛心不已:英雄没有了,这是一个令沉痛的事实!在们的生活日趋平庸化、庸俗化的社会里,在这个缺乏英雄物的社会里,我们是不是应该为那种追求庸俗的“平等主义”的思想感到悲哀?那些作为台子的石块们丝毫没有甘当梯的精神,总以为给别“垫底”是受罪,这种思想与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相比,显得多么渺小和令生厌!
  对初中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方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想、独立个性的一种好方法。 这样,让学生先逐步学会学习方法,再尝试运用学会的学习方法进行实践学习,通过久地训练,提高了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阮班彩,,教师,现居湖北保康。

二、《半闲斋•语文教学行思路》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在教学中能够借鉴的语段摘抄。
1.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程度”。
2.设错,何尝不是一种美丽。 《三志》载有这么一段故事:周瑜精通音律,特别是在醉酒的状态下,对音乐更是敏感。 一次,有故意将曲谱弹错,结果引得醉眼朦胧的周瑜频频回。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时也可以利用“设错”之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促进学生的智慧成。 有位老师在教学《比一比》片段时,故意把量词用错,如:一只黄牛,一猫,一堆鸭子,一群杏子。 惹得学生们笑,并不断帮老师纠正错误,这时候老师因势利导,问学生为什么不能用一堆鸭子,一群杏子呢?意思不都是表示数量多吗?那么鸭子很多,杏子很多,我说:“一堆鸭子,一群杏子”有什么错吗?这时候发了学生的思考,会有学生,“一堆”是指不会动的东西,“一群”指可以动的。 通过设错示弱的方式,让学生比较语言的魅力,主动构建语言运用的规矩。 正是教师的“出错”让原本平静的课堂顿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3.好的教学一定是基于学生的立场,一定是以学生的感受,学生的体验,学生的成为考量依据的。 好的教学一定是基于学情,基于学生的整个生活状态和生活处境,只有立足于此教学,才可能是有效的,教师对学生“吃得越透”,对学情把握得越充分,在教学中就越能准确找到学生真实的起点,越能引发学生的共鸣。
4.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课改的共识,也是语文教学的常识。
5.特级教师薛法根提出“三不教”原则,
凡是学生已经读懂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教;凡是教师教了学生也未必懂的,不教。
教师真正要教的,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学生读不懂的地方,以及学生读不好的地方。
6.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是教师应然的职责。
7.在古诗词教学中提倡“不求甚解”其实是将更多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尽情享受古诗词带来的精神快感和审美愉悦。
8.语文素养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点一点润下去的。
9.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学生是学语文的主,“教”是为学生服务的,“教”不是统治“学”也不是代替学生去“学”。 教师的“教”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 施教之功在于启发,引导,点拨,开窍。 教师为学生学懂,学会、学好而教,因为任何教学方都是为学生而存在而起作用的。
10.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已知什么,未知什么,能知什么,想知什么,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不至于脱离根本,迷失方向。
11.古云,“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华,相击乃成灵。 ”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蕴着无限的潜能,都有着不同于成的独特角,作为教师,应当相信他们,尊重他们,并积极引导他们展开真诚又坦诚的对话,唯此,方能做到教学相,让课堂绽放出绚丽的华。
12.巴班斯基曾说:“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更要分析教学结果,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能力的形成程度,学生思维的发展程度。 ”所以教师在上完课后应当想想这堂课究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学生究收获了什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究有哪些地方做的比较好?哪些地方仍需要改进?
基于学情进行反思,不仅能有效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能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研究水平。
13.俗话说:“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每一个学生的身上都蕴着无限的潜能,都有着不同于成的独特角,只要给予他们适当的时机,他们自然会绽放出各自的美丽与彩。
14.语文教育要重精神的熏陶感染,但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要唤醒,励和鼓舞学生去自信的学,自主的学,自觉的学。 情要自己在读中感,理要自己在读中悟,法要自己在读中明。

三、小学二年级语文怎样设计教学思路

  课堂有效提问,能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思维,培养学生阅读感悟理解能力和想像能力,养成边读边想不断探索的好习惯.正如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我是一位在一线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老师,对此,我深表赞成,特别是对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有效提问有几点思考:
  一、低年级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基础
  低年级的学生对什么都十分好奇,脑子里好像装着十万个为什么,有问不完的稀奇古怪的问题,有时老师正讲得津津有味时,他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问题,断你的讲课,兴趣盎然地问了出来;有时你讲这,他问那;下课了,他们围着老师根问底,问个不停.这时,老师千万不要烦学生,要有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饶有兴趣的和学生讨论解答.老师要保护学生可贵的求知欲,好奇心,探究问题的兴趣,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敢问,想问,这是低年级进行课堂有效提问的基础.
  二、低年级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来源
  1、来自于课前精心设计
  有效提问是教师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教材的理解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方法而设计的.
  2、来自于课堂生成
  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有效的学习中,边读边想时提出的问题;或者是在师生互动学习讨论中,生成的问题,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些问题,变为课堂的有效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