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

作者: | 发布日期:2024-09-13 01:00:52


本文目录一览如何解读《地理课程标准》之标准课程标准是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枢纽。 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加大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学习与研究的力度,尽可能缩小理想课程(课程标准)与文本课程(教材)、文本课程(教材)与实施课程(教学)之间的落差。 下面,我们以“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这条课程标准为例,对这条标准进行解读示范。 首先,对这条标准进行分解,确认其“行为动词”、“行为条件”是什么。 从这条标准可看出:“运用示意图”属于行为条件,“说明……”中的“说明”属于行为动词,“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属于认知的。 第二,依据家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的相应关系,确定其学习水平。 家课程标准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对应中(见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释、说明、阐明、……”,我们可以确定,本条标准认知要求属于理解水平层次。 课程标准行为动词与水平要求行为动词认知水平知识说出、举例、描述、辨认、列举、复述、背诵、回忆、选出、识别、再认、了解、确定等了解水平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把……转换、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理解水平运用、应用、使用、辑、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应用水平技能模拟、再现、重复、模仿、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模仿水平完成、计算、查阅、表现、定、解决、拟定、安装、绘、测量、尝试、试验等独立作水平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迁移水平摘自《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和《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第三,依据“行为条件”分析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或者说基本能力的要求。 从本条标准中“运用示意图”可知,要求学生具有读图分析能力,通过阅读并分析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解释岩石是怎样形成,它们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在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中,要通过“读图分析”题型,判别学生是否掌握读图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通过阅读示意图能否提取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进而归纳和解释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第四,通过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了解本条标准对认知的基本要求。 我们手的二种不同版本教材在落实本条标准的学习上不同,一是教版,把“地壳物质循环”部分安排在内、外力作用的知识之后,以内、外力作用为基础,讲述地壳物质循环;另一是山东版,把该部分安排在内、外力作用之前讲述,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出发介绍“地壳的物质循环”。 因此,两种的安排顺序不同,以至“地壳物质循环”学习的基本知识铺垫、呈现方式不大相同。 一种认为,内、外力作用是地壳物质循环的基础,另一种认为,矿物、岩石是地壳物质循环的基础。 因而,前者并不过多讲述岩石的基本组成——矿物,而后者则增加了大量矿物的基础知识。 二个不同版本教材在上的相同点是,都讲述岩石的基本分类、三类岩石的形成、岩石间的相互转化及循环过程。 本条标准关注的是“岩石”这一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重点是“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因此对于矿物、三大类岩石的具体特征等可以不在教学中进行讲述。 在教学过程中,从“行为条件”、“行为动词”的要求,可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1)知识铺垫——岩石的分类、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内、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2022年新课程标准初中课时量

1、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

2、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等,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

3、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4、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家们比较关心的是课程设置安排,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程类别

义务教育课程包括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 以家课程为主体,定共同基础;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拓展补充,兼顾差异。

家课程由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开发、设置。 所有学生必须按规定修习。

义务教育课程九年一贯设置,按“六三”学或“五四”学安排。

家课程设置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有关科目开设要求说明如下。

历史、地理在初中阶段开设,实行“五四”学的地区,可从六年级开设地理。

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起始年级为三年级;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在一至二年级开设,以听说为主。 初中阶段开设外语,可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中任选一种。

科学在一至九年级开设(初中阶段可选择分科开设物理、化学、生物学)。 初中阶段若选择开设科学,需统筹科学和地理中自然地理学习。

信息科技在三至八年级独立开设。

艺术在一至九年级开设,其中一至二年级包括唱游·音乐、造型·美术;三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含数字媒体艺术)相关;八至九年级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含数字媒体艺术)等,学生至少选择两项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 一至九年级开展班团队活动,由学校安排。

地方课程由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划设置,原则上在部分年级开设。 校本课程由学校按规定设置。

专题教育以为主,融合到相关科目中,原则上不独立设课。

谁可以解读一下2022版的新课标,全部的?

4月21日,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公布。 上次调整,是在十年前。

就课程方而言,这是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执行20年来的首次系统修订;

就课程标准而言,这是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执行10年来的一次系统修订。

新的方和标准将在今年秋季开始执行。

这一段时间,不少专家、部门等,都在忙着做各种解读。 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实现育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材写、教师教、学生学、质量评价的直接依据。 有理由相信,新课标的颁布,将开启新一轮的教育教学。

课程设置上,校内科学课由三年级开设调整为从一年级开始,初中阶段若选择开设科学,也需统筹科学和地理中自然地理的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 学时间上,科学课时占比提高到8%-10%,和语文数学体育并列成为最重要的四个科目,且占比要高于英语。

科学、物理、化学等科目的教学目标,全部统一为

科学观念是指理解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是指从科学的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主要包括模型构建、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

探究实践主要指探索自然和科学的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的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态度责任是在认识科学本质及规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比如保好奇心、敢于质疑、追求创新、热爱自然等。

一时间,很多新媒体纷纷表示英语不如以前重要了。

在这里请注意,2001年的课时比例英语就是6%—8%,和刚刚发布的课时比例没有发生任何变化,20年前和现在都没排到前三名。

对比了2001年和2022年的的课时比例,发生的变化在以下几点。

新增了信息科技和劳动两门学科。

调整了道德与法治(比例降低)、综合实践及地校课程(比例降低)比例。

3. 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

4.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等,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

5. 单独独立出了信息科技和劳动两门学科。 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6.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提高了科学学科的比例,这说明对科学技术类学科的重度是提高了,这也是符合我目前的才培养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