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小学数学标准教学建议六个方面

  • 教学
  • 2022-04-28 10:52:21
  • 9445
本文目录一览

⊙﹏⊙‖∣°问题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是什么

  问题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是什么?  答:1.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2.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 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   3.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目标的载体。   4.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 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5.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根据课程目标,广大教师要把落实情感态度的目标作为己任,努力把情感态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   6.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 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   7.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1)“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3)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4)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有哪六个方面

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分为以下六个方面:

1、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2、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4、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5、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6、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拓展资料:

一、课程标准的内涵: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从产生到设计和实施的标准化规定,包括课程的性质(定位)、设计思路、目标、框架和实施建议等。 它是政府或学校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教材写、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以及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1.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对教学目的、教学的确定、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及深度难度、详细的教学顺序、各部分的课时、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要求。

2.出发点是直接指导教学工作,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出发,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逻辑关系的严密性,以便改进教师的教学,关注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3.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技能为首要目功能标,将发展思维能力作为能力培养的核心。

4.强调“学科知识体系”,即重知识的传承,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而使教师较为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扎实的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也没有强调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做什么” 

5.教师是“教教科书”,教师是教材的执行者。 “笔试考核”。 规范的行为主体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信 行为主体息单向传递、教师单向控,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主体。

参考资料:中教育信息网

˙▽˙小学数学教学的改进措施有哪些建议

①策略之一: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
频繁的提问往往们理解为是讨论式的课堂,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事实上,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加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化解,从而约教学目标的实现。 因而课堂提问的次数应当适量。
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设计思考量大的问题,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避免问题过于繁琐。 这样的提问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只有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才可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提问。
②策略之二:注意调控提问的等候时间。 期以来,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只停留1、2秒就开始点名回答。 从实际效果看,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通常无法回答或者仓促回答导致错误,所以,老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者对所提问题进行思考。
因而,有效的课堂提问,一方面要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控提问的等候时间,也就是说,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般来说,从提出问题到指定学生回答,至少应该等待3~5秒钟为宜。 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那么留给学生的等待时间以10秒左右为宜。
③策略之三:恰当配搭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
在有效的课堂提问中,所提问题的开放程度是影响提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一般地,封闭性问题是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之内的问题,而开放型问题是指问题没有固定的唯一答。 封闭性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既定的、有确切答的知识而设置的问题,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有关调查表明,当课堂教学的复杂性较低时,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是7:3;而当课堂教学的复杂程度较高时,二者的最佳比以6:4为宜。
④策略之四:利用鉴别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沉默率。 衡量课堂提问有效性最简单的办法之一就是通过课堂提问的沉默率做出判断。
所谓课堂提问的沉默率,是指课堂提问后学生沉默的次数与提问的总次数之间的比。 沉默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发出问题信息以后,学生由于信息接收不畅、信息理解出现困难、偏差或者根据现有信息无法做出判断等而出现时间的“无语状态”。
例如,在一节40分钟的数学课上,某教师提问20次,而学生沉默了16次,课堂提问引起的沉默率达到了80%。 多数问题的思维含量普遍偏低,问题缺乏启发性,无法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或者是提问引起时间的沉默,或者回应数寥寥,或答非所问,不知所云,让听者云里雾里。 实际教学表明,这种提问几乎都是无效的(至少是低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