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教学内容和课程的关系

  • 教学
  • 2024-06-13 12:04:18
  • 1393
一、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什么?

1.教学包括课程。

“教学大观”认为,教学包含课程,课程只是教学的内容。 这种观念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界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宏观课程概念的提出,学者们开始对两者进行单独研究,甚至提出课程包含教学。

尽管课程理论的独立性已成为普遍趋势,但一些学者仍然批评课程扩张导致教育研究的边缘化。 此外,荣中奎在他的文章中关于广义课程基础的话题受到了批评。

认为,我们应该重申教师、学生、课程构成教学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静态的课程封锁、动态的教师封锁、学生的双向互动”。 动态和静态级别”。

2.课程包括教学。

“课程宏大愿景”认为,课程包含教学,教学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大课程观”起源于西方,传入我国较晚。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皇甫权在《大课程论初探》一文中倡导大课程论,认为“课程本质上是一个教育过程,课程作为一个教育过程包括教学过程”和“课程属性和类型是多方面的,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还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模仿教学和熏陶教学”。

两者是相互系的。

1.课程与教学相互联系、部分交织。 “课程和教学两个体系是联系在一起的,体系有部分重叠,但它们之间没有上下关系,更没有包容关系。 这种观点强调两者的领域有部分重叠。 ”课程的实施隐含着教学,教学的内容隐含着课程等等,但两者的关系仅此而已。

2.课程是目的,教学是手段。 史良芳曾总结其他学者的观点,提出“目前最一致的观点是课程是为了有目的的学习而设计的内容;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

因此,课程论主要讨论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而教学理论主要关注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 ”这种视野缩小了课程和教学的内涵和外延。

二、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的实质是

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本质上如下:

1.教学和课程是相互依存的。 课程是教学的内容和基础,教学是实施和实施课程的方式。 没有课程,课程就失去了方向和内容;没有课程,学生就无法掌握和应用课程。 教学与课程紧密相连、互动。

2.课程目标和课程目标是一致的。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课程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这意味着教学和课程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侧重点不同。

3.课程和课程相互影响。 一方面,课程的框架和内容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也影响学生对课程的掌握和理解。 教学与课程相互支持、相互制约。

4.教学和课程评估是相关的。 教学评价可以反映课程的质量和影响,课程评价也可以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影响。 因此,教学评价与课程评价是相辅相成、相互印证的。

教学技巧:

1.这些是课程设计技巧。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有意义地设计课程内容和结构,使课程内容全面、结构清晰、知识传递有效。

2.这些都是互动技巧。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回答学生的题,处理学生的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它教授表达技巧。 教师的语言清晰、准确、描述性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教师还需要善于运用肢体语言、教具等工具来提高教学效果。

4.这些是评估技能。 教师需要制定适当的评估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 评估不仅包括考试和测试,还包括对学生表现的观察、与学生的交流等。 通过评估,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5.它是利用教学资源的技术。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善于利用课堂教材、教具、网络资源等各种教学资源。 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