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 > 正文

支架式教学包括哪些环节

  • 教学
  • 2024-06-19 12:13:41
  • 6524
≥ω≤支架式教学名词解释

支架式教学名词解释:应当为学习者建构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用于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 因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它是根据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对较复杂的问题通过建立“支架式”概念框架,使得学习者自己能沿着“支架”逐步攀升,从而完成对复杂概念意义建构的一种教学策略。 这种教学思想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儿童的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一、支架式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二、支架式五步教学法包括以下教学步骤:

步骤一:进入情景,指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工具。

步骤二:搭建支架,指在教学中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围绕学习主题为学生搭建好支架。

步骤三:独立探索,指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问题的方法。

步骤四:协作学习,指教师组织小组协商、讨论。

步骤五:效果评价,包括个人的自我评价和集体对个人学习的评价以及教师的评价。

总之,支架式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始终以学习者为核心,其最终目的就是使支架消失,让学习者独立,进而提高其知识、能力和核心素养。

因此,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应基于学生个性化差异搭建不同跨度的教学支架,以提高教学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整体推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层级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