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 > 正文

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

  • 课程
  • 2024-06-21 10:05:26
  • 9179
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为教育教学活动指明方向,提供规范和依据。 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是课程目标,它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成的预期结果的描述,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目标的层次性:知识、技能、态度


课程目标的设定要体现层次性,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指的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具体知识和技能,例如数学公式、历史事件、英语单词等;过程与方法目标指的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例如如何进行科学实验、如何进行文献检索、如何进行合作学习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指的是学生应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例如热爱祖国、尊重生命、乐于助人等。

目标的具体化:可衡量、可操作


课程目标的表述要具体、可衡量、可操作。 要避免使用模糊的语言,例如“了解”、“掌握”等,而要使用更具体的词语,例如“能够描述”、“能够解释”、“能够运用”等。 同时,也要考虑目标的衡量方法,例如通过考试、作业、项目等方式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

目标的指向性:促进学生发展


课程目标的最终指向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力。

目标的动态性:不断调整与完善


课程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实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对课程目标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教学目标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